和平島的歷史發展

  和平島在清朝前期時稱「雞籠嶼」或「大雞籠嶼」,為北臺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,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;在西元1870年為了要與東北方海上的「小雞籠嶼」(即今天的基隆嶼)區隔,因此改名為「社寮嶼」,即凱達格蘭人大雞籠社房舍聚集之島嶼的意思;最早島上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(Katagalan Basaijo);至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才被改名為和平島。
 

和平島天后宮

  位於和平島的天后宮,又稱「社寮媽祖間」或「大雞籠港口天后宮」,據傳為基隆地區最早的天上聖母—媽祖的宮廟,雖然真正創建年代不詳,但根據文獻記載於清乾隆15年時,曾被封賜為「大雞籠港口天后宮」,但是卻曾擁有一塊遠朔至明朝萬歷年間的「海波不揚」匾額,傳說是媽祖事前預知將有海嘯發生而救了許多居民,所以被頒了這塊匾額,推算後年代應有三百年以上歷史,可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媽祖廟,更是和平島地區民眾,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  這座在基隆甚至可能是臺灣北部最早的媽祖廟,創建過程相當傳奇,明末西班牙、荷蘭人先後入據和平島,倭寇及中國海盜出沒頻繁,傳說某次海盜在湄州迎奉媽祖金身三尊,進入社寮島(今和平島),當船要離開,錨竟拉不起來,向媽祖問筊,諭示留在島上,經居民安奉膜拜,船始得順利啟航,今之三尊媽祖聖像,一尊在天后宮供奉,另兩尊分別由慶安宮及社尾太子爺廟迎奉。
  除了歷史悠久,神威顯赫外,和平島天后宮的閩南風格廟宇建築也極具可看性,不管是三川殿的彩繪兩儀藻井,還是正殿俗稱三通五瓜的棟架,以及屬於福建廣東建築特有裝飾技巧的剪黏,和宮廊殿內的草書金柱都頗具特色,尤其在廟前屋簷下方的吊籃及三川殿樑柱上方的木雕金龍,左右兩邊外觀造型竟然各異其趣,原來這是當年建廟時兩大民俗藝師,拼場較勁手藝的結果,雖然是拼場但也造就了天后宮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。
  正殿兩旁新整建的左右兩殿,分別祀奉武聖關帝君及文昌帝君,另外大天后宮的鎮寶之物,一件是光緒15年,明朝皇室後裔朱光泰致贈的香爐;另外一件則為該廟最早奉祀湄州天上聖母的兩雙媽祖娘娘的鞋子,一雙是清朝乾隆年間縫製的繡花鞋,另一雙則為日治時代用皮革所打造的,皆是天后宮歷史的見證。此外,廟中除主祀湄州天上聖母,並同祀水仙尊王、福德正神,殿內裝飾雕刻多出自名師之手,廟宇氣勢雄偉、美侖美奐值得至此一覽。
資料來源:基隆市政府基隆旅遊網

和平島公園

  和平島公園是北臺灣遊憩攬勝及自然教學的自然教室;和平島公園(和平島濱海公園)內奇岩異石林立,海岸奇特的海蝕地形景觀,如海蝕平台、豆腐岩、海蝕溝、海蝕崖、風化窗、萬人堆、千疊敷、海蝕洞、蕈狀岩、獅頭岩、熊頭岩等。
●千疊敷:千疊敷的豆腐岩地形,為岩石常年受海潮侵蝕,變成一塊塊方形的岩石,遠望活像一片片梯田林立散佈,蔚為奇觀。
●蕃字洞:蕃字洞位於千疊敷附近,洞長20公尺餘。傳說為鄭成功攻退荷蘭人時,荷蘭人的最後據點,蕃字洞內石壁留有古荷蘭文字,如今已成為基隆的古蹟之一。
●萬人堆:萬人堆位於和平島北端的岩岸,因常年受海蝕風化而形成許多奇石,貌似浴池、花瓣、梳妝台等。分佈散落四周的石頭,又如同人頭一般,因此稱為萬人堆,景觀特異。

 
 
指導單位: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承辦學校: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址:20224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 聯絡電話:(02)2462-2192#1010-1012瀏覽人次:35039